- 题名/责任者:
- 十八世纪的中国政治/郭成康著
- 出版发行项: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 ISBN及定价:
- 978-7-300-29626-5 精装/CNY109.00
- 载体形态项:
- 12, 454页;24cm
- 丛编项:
- 清史研究丛书新编
- 个人责任者:
- 郭成康, 1941- 著
- 学科主题:
- 政治制度-研究-中国-清代
- 中图法分类号:
- D691.21
- 书目附注:
- 有书目 (第444-454页)
- 提要文摘附注:
- 本书内容从康熙帝晚年,经雍正朝,直到乾隆帝去世,祖孙三代皇帝的统治跨越了整个18世纪。这100年间,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经过持续变革的重构,以皇帝为核心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高度强化并渐臻完备。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内在矛盾演变、满洲传统文化政治取向及国内外形势日趋严峻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与皇权扩张、国家治理效能强大相同步,18世纪中叶清朝的国势达到了为外域瞩目、乾隆帝自诩的“全盛”。18世纪清朝国家政治体制组织架构严整、协调、灵活、高效;国政常规议事流程灵活、实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最高统治者无须众议或摒弃众议的所谓“圣衷宸断”,康雍乾时代并不经见,而通行的则是皇帝谕示议题,廷臣或地方大吏等遵旨议覆,最后由皇帝钦断的常规议事程序,这有现存清代军机处、内阁等浩如烟海的档案为证。应充分肯定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前夜,18世纪中国政治体制最大限度发挥国家权力集中、治理高效的强大优势,对实现大一统伟业、强化多民族国家意识认同的历史性贡献。不受任何权力制约的皇帝很难始终如一地保持政治开明的作风,君主专制政体禁锢思想、钳制舆论、销磨人材、败坏吏治等黑暗面日益弥漫。乾隆帝晚年喜谀恶谏、喜柔恶刚、喜从恶违的由人性弱点决定的专制偏好,更营造出朝野“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则四海讴歌”的政治迷信。盛清也未能摆脱纠缠古代中国政治的历史宿命。
- 随书光盘: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 条码号 | 年卷期 | 馆藏地 | 书刊状态 |
D691.21/36 | 01403446 | 总馆 | 可借 | |
D691.21/36 | 01403447 | 总馆 | 可借 |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