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70
- 题名/责任者:
- 宗教与文化记忆/(德) 扬·阿斯曼著 黄亚平译
- 出版发行项: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 ISBN及定价:
- 978-7-100-16924-0 精装/CNY75.00
- 载体形态项:
- xviii, 277页;24cm
- 并列正题名:
- Religion and cultural memory
- 丛编项:
- 文字与文明译丛
- 个人责任者:
- 阿斯曼 (Assmann, Jan), 1938- 著
- 个人次要责任者:
- 黄亚平 译
- 学科主题:
- 语言哲学-研究
- 中图法分类号:
- H0
- 版本附注:
- 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6年英文版译出
- 相关题名附注:
- 德文题名原文取自版权页
- 责任者附注:
- 扬·阿斯曼, 国际知名埃及学专家, 现为海德堡科学院院士, 兼任德国考古研究所、德国历史人类学研究所等机构研究员。黄亚平,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文字学理论建设。
- 书目附注:
- 有书目和索引
- 提要文摘附注:
- 扬·阿斯曼提出著名的“能被记忆的存在就是文本”的理论, 认为文本总是包含着过去, 记忆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起了桥梁。信息传递者记住他要传递给接受者的信息, 老人记住他从祖父那里学来的东西, 在自身经历中将其丰富并传给他的孙辈。通过这种方式, “文本”变成了一种存在。文本出现在传统的“扩展的语境”中。记录事件的强烈需求使得人类从很早的时期就开始求助于各种记忆术和标记法, 这种需求导致了书写的出现, 而书写则飞跃性地扩展了记忆的存储, 并使得“记忆领地”中可以不用被时刻审视的事件范围得以扩展。文化记忆理论考察文本得以确立和被传承所需要的环境。这就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通过对话和内在交流构建世界时“过去”所扮演的角色上。同时, 这种理论也研究了“过去”将自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形式以及我们求助于记忆的动机。文化记忆理论在“经历”的语言学框架内探讨“过去”的文本性, 并将人这一理解的存在物看作是可以进行记忆的。
- 随书光盘: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 条码号 | 年卷期 | 馆藏地 | 书刊状态 |
H0/116 | 01465100 | 西区3层 | 可借 | |
H0/116 | 01465099 | 东3层2区 | 借出-应还日期:2024-11-21 |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